“在这里我能做的事情更多,所以我来了。”9月14日,世界著名数学家、美国科学院院士、菲尔兹奖获得者艾菲·日耳曼诺夫(Effie Germanov)全职加盟南科大,并被聘为讲座教授。
人才是第一资源。没有高水平的教师,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。
10年来,广东“强师工程”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,实施中小学“百万人才培养工程”,建设人才储备库。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总量、结构和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,为广东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、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种植梧桐树。
前不久,华南农业大学举行了文科资深教授和新引进高端人才聘任仪式,向一批教授颁发了聘书和校徽。他们中既有扎根华农30年的资深教授,也有华农培养、出国访问、工作后回国的高层次人才。
今年初刚刚被聘为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王就是其中之一。他毕业于华农,在中国一所著名大学任教。“华农培养了我,我决定回到母校,与这所百年名校和新的‘双一流’携手共进。”王对说道。
是高校人才发展的关键。培养高水平的“大国教师”,关键是为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回溯到2015年,广东在全国较早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,推进理工科高水平大学建设、省市本科高校共建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。三年后,广东整合“双高”建设、“省市共建”等项目,推出高等教育“争先、补短板、强特色”推进计划,推动高校在不同层次上争创一流、特色发展。
种梧桐树吸引凤凰栖息。
广东高校抓住“双高”和“相得益彰”的新机遇,完善引才机制,拓宽引才渠道,向优秀人才发放英雄岗。
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人才发展领导小组,引进高层次人才,实行代表作品和小同行评价制度,取消演出形式和数量限制,下放引进青年人才的权限。二级单位独立开展人才评价和引进。
华南农业大学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,精准引进国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,围绕“学科-团队-人才”的人才梯队建设结构,构建战略科学家、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科技人才三级人才培养体系。
广东海洋大学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,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,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...
广东在筑巢引凤的同时,畅通成长渠道,留住人才,用好人才,激发人才内生动力。
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在广东高校工作的院士、外籍院士110余人,在职“珠江学者”300余人,为广东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名师夯实教育基石。
今年5月,2022年广东省中小学“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”省级培养学生进乡村教育活动暨“云教育”活动启动。500余名省级研修生赴广东6市11个县区中小学开展示范活动,与乡村教师、校长结成“师徒”结对,帮助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。
“省级培训学员的示范和辐射,提升了汕尾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。”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丽群表示,名师名校长从课堂、课程改革、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指导,将有助于推动汕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。
中小学“百万人才培养工程”省级培训项目是提升广东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,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需求的重要举措。该项目分为教师、校长、班主任三种培训类型。以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,力争到2035年培养出千名教育工作者。
目前,广东共选派982名学员参加200名教师、200名校长、200名班主任省级培训计划,一大批学员成长为200名教师、200名校长。在已毕业的484名学员中,109人被评为高级教师,131人获得特级教师称号。
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引领。
广州设立市级名师、校长、班主任工作室1000余个,选拔工作室成员4900余人,在线学员5000余人。
实施惠州基础教育“掌门人计划”,组建180个中小学“1+N”教师领军和专家团队。通过团队的进步,带动和辐射一批教师,引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。
肇庆实施了西江人才计划、全市人民教育家培训工程、市名师、名校长、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工程,构建了“省-市-县-校”四级教师培训机制...
省级数学特聘教师、《省级名校长工作室》主持人冯大校表示,工作室通过深化办学机制创新,全面加快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,推动初高中教学改革和教育方法改革,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了贡献。
围绕培养高层次教育人才,广东各市推出了一系列好举措、实举措,夯实基础教育发展基石。
人才总量结构有了新的突破。
今年2月,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名单,广东8所高校8名教师入选。其中,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带领广州大学“减震防灾教师团队”上榜。
团队围绕抗震防灾减灾领域,坚持人才引进与教育相结合,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和教学共同体。许多人被授予“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”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的称号。团队成员坚持教授本科生,开设本科生“福临班”,探索创新人才培养。
广东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,加强教师内涵建设,不断增强教师综合实力。
三年来,全省共有18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,23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。
近10年来,广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3项,其中特等奖1项,一等奖15项,二等奖207项。
在2018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,“深职院-华为培养ICT技能人才‘课程-证书共生共长’模式的开发与实践”项目获得特等奖,实现了广东省历史上国家级教学成果为零的突破。
“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核心,其实就是解决学校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在人才供需上的失调。”该项目主持人马小明表示,深职院的文化氛围与华为非常相似。很多老师来华为和工程师一起吃饭,一起工作,带回了宝贵的第一手经验。
“强师工程”10年的实践,促进了广东教师队伍高层次人才总量、结构和数量的重要突破,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,有力支撑了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实习生曾玉婷
数字阅读
●共有982名学员被挑选参加200名教师、200名校长和200名班主任的省级培训计划。在已完成课程的484名学员中,109人被评为高级教师,131人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,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2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1人获得全国教学名师。
●每年选派和推荐600人左右访问国内高水平大学,选派815名优秀大学教师出国访问,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。
●深入实施“珠江学者岗位计划”,着力建设创新团队,在广东高校工作的院士、外籍院士超过110人,“珠江学者”在岗314人。
●近10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23项,其中特等奖1项,一等奖15项(基础教育2项,职业教育8项,高等教育5项),二等奖207项(基础教育64项,职业教育67项,高等教育76项)。
●近三年来,全省共有18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,23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