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9月16日早盘,继15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“7.0”关口后,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跌破“7.0”关口。
最近在互动平台上,关于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的问题明显增多。从上市公司的反应来看,外向型企业竞争力有所提升。同时,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坚持“汇率风险中性”的经营理念。善用套期保值等策略已成为上市公司应对汇率波动的有效方式。
人民币贬值有助于出口企业增加议价空间。
近期有不少投资者在上证所E互动互惠询问公司人民币贬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。
9月16日,赵一创新回应投资者提问称,公司海外业务主要以美元结算。2022年上半年,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上涨,公司汇兑收益增加。
投资者问,如果人民币一年贬值10%,企业能带来多少利润?九鑫财回复称,截至2022年6月30日,对于公司以美元、欧元、日元和HKD计价的各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,若人民币对美元、欧元、HKD和日元贬值10%,且其他因素不变,公司将增加净利润约1381.23万元。
"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企业提高议价空间和产品竞争力."玩具业务以出口为主的星辉娱乐近日表示,其体育业务和海外游戏业务主要以外币结算,人民币贬值带来的汇兑收益对净利润有正面影响。
韩新财表示,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:一方面,当人民币处于贬值趋势时,公司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会增强;另一方面,公司的账面美元存款和应收账款会因人民币汇率贬值产生汇兑收益。
广东证券从基本面来看,从产品出口、原材料进口、美元债务高企等方面梳理了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各行业业绩的影响。
据广东证券分析,人民币贬值将利好出口导向型行业,如家电、电子、汽车、电气设备、美容护理、机械设备、纺织服装等。由于他们的海外收入占比较高,汇率变动与上述行业的利润有很强的负相关性,即人民币贬值会增加利润。
广东证券表示,基于人民币贬值影响企业业绩的机制,出口企业在销售产品时会产生外币资产,折算成人民币后会产生汇兑收益。同时,从“量”和“价”的角度来看,在外币销售额一定的情况下,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人民币收入,也可以通过降低产品的外币价格来增加销售额,对整体利润产生积极影响。
相反,汇率贬值会对原材料进口行业产生不利影响,主要是增加成本端的压力,交通运输、钢铁、煤炭、农林牧渔等行业都会受到负面影响。
广东证券分析认为,人民币贬值使得负债企业在还本付息时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币,房地产、电子、石油石化、有色金属、交通运输、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外币负债偿债压力较大。
ST泰和9月16日表示,由于2022年1-6月人民币对美元贬值,公司持有美元计价负债,导致较大汇兑损失。与去年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带来的汇兑收益相比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逆转趋势导致业绩发生重大变化。
利用全面对冲等策略应对汇率波动
善用套期保值等策略已成为上市公司应对汇率波动的有效方式。
9月16日,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表示,公司原燃料采购量较大,人民币贬值会对公司采购成本造成一定压力。为了应对汇率波动,公司一方面通过融资等措施调整美元净负债,另一方面利用期货套期保值规避汇率波动风险。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,挖掘潜在效益;重视期货套期保值能力建设,弱化市场波动影响。
宝山钢铁9月5日表示,由于人民币贬值仍在公司预期范围内,且部分外汇敞口已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提前锁定,人民币贬值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有限,在可控范围内。融资方面,公司外币融资规模大幅下降,占外币融资的比重不足5%。公司对这部分汇率风险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策略,通过自然套期保值、衍生品交易等工具进行管理,使风险得到整体控制。
9月16日,长电科技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,公司来自北美的收入大于来自欧洲的收入。该公司的对外贸易主要以美元结算。公司坚持中性汇率风险的管理理念,密切关注汇率的波动,对汇率风险敞口进行适当的套期保值交易,有助于降低汇率的影响。
企业应加大“逢高结汇”力度
招商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分析,当前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因为美元指数快速上涨,导致被动贬值。人民币汇率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一直保持稳定,因此可以说,此轮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因为对美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贬值。目前来看,人民币后续贬值空间不大。
广东某国有银行人士表示,越来越多的进口企业通过远期外汇掉期锁定了大部分外汇买入价,留下的外汇风险敞口较小,企业对这波人民币汇率下跌相对适应。此外,很多出口企业也在加大逢高结汇的力度。
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文彬表示,根据最新发布的8月份银行结售汇数据,衡量结汇意愿的结汇率为71%,比今年以来的月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。可见,在当前人民币汇率下,市场主体结汇意愿强烈,将成为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市场支撑力量。8月份,衡量结售汇意愿的卖出汇率为67%,与今年以来的月均水平基本持平,反映出市场主体呈现“高峰结汇、逢低买入”的交易模式,外汇市场交易秩序总体良好。
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企业运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管理的汇率风险规模达到7558亿美元,同比增长29%,外汇对冲比例较去年提高4.1个百分点至26%。新增近17000家“首冲”企业对冲汇率,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。